公司新闻

北京人形机器人:从赛场竞技到产业落地,引领全国智能新高度

2025-07-23

作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,人形机器人正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智能制造水平的核心指标。在北京,这一领域的创新与突破正在改写行业格局 —— 从国家速滑馆的竞技赛场到汽车工厂的生产线,从医疗手术台到社区服务场景,北京正以全方位的技术领先和场景落地能力,稳居全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领跑位置。

一、政策与产业双轮驱动,构建全球创新高地

北京市将人形机器人视为继计算机、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后的 “下一个颠覆性产品”,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,形成了 “技术研发 — 场景应用 — 产业集群” 的完整生态链。根据《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(2025-2027 年)》,未来三年北京将投入百亿级资金,推动万台具身机器人规模落地,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。

这一战略布局已初见成效:北京机器人产业总体处于国内第一梯队,人形机器人领域更是领先全国。2025 年 7 月,全球首个国家级具身智能机器华体会hth人创新中心 ——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升级为 “国家地方共建” 平台,其研发的 “天工” 系列机器人已实现雪地高速奔跑(12 公里 / 小时)、百级台阶连续攀爬等国际领先技术突破。与此同时,北京经开区打造的 “1+6” 机器人产业体系(核心零部件 + 六大应用领域),吸引了优必选、银河通用、星动纪元等百余家企业聚集,产业规模占全市 50%。

二、技术突破:从实验室到真实场景的跨越

北京人形机器人的技术优势体现在 “硬实力” 与 “软实力” 的双重突破上。硬件层面,“天工 Ultra” 在 2025 年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中完成 21 公里极限测试,成为全球首个在真实室外环境中完成长距离奔跑的人形机器人,其运动控制精度和复杂地形适应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。软件层面,北京创新中心发布的 “慧思开物” 平台,实现了 “一脑多能、一脑多机” 的通用具身智能架构,使机器人能通过 AI 大模型自主规划任务,并在动态环境中实时纠错。

在关键零部件领域,北京同样打破国际垄断: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突破多自由度智能力控、5G 远程手术体系等技术,单孔蛇形臂手术机器人已进入临床测试;人形机器人智能制造中试验证平台正攻关零部件标准化与量产工艺,目标将整机成本降低 30% 以上。

三、场景落地:从工业到民生的全域渗透

北京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已从单一的工业场景向医疗、教育、服务等民生领域全面拓展。在汽车制造领域,优必选的 Walker S1 机器人在北汽新能源工厂担任 “质检员”,智能化检测准确率达 99%,并与奥迪一汽、比亚迪等车企达成合作,获得 500 余台意向订单。在物流与零售场景,银河通用的 Galbot 机器人凭借合成数据驱动的抓取技术(成功率 95% 以上),已在工业搬运和门店补货中批量应用。

北京人形机器人:从赛场竞技到产业落地,引领全国智能新高度

医疗与教育领域同样涌现创新案例:长木谷的 ROPA 骨科手术机器人实现 “脑 — 眼 — 手” 三位一体的精准操作,而北京瑞宏的教育机器人 “小智” 已在 7 所中小学辅助教学,覆盖课堂互动、编程教育等六大功能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北京正开放亦庄新城九大标杆场景(如电力巡检、社区物业),计划两年内释放近 50 亿元机器人应用需求,其中超千台为人形机器人。

四、未来挑战与全球视野

尽管北京已取得显著领先,但产业仍面临核心零部件成本高、规模化量产难等瓶颈。为此,北京正通过 “首试首用” 政策、百亿产业基金和融资租赁公司,加速技术迭代与市场培育。同时,北京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,牵头编写国内首批人形机器人国家标准(涉及环境感知、运动控制等),并通过 2025 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,向全球展示技术成果。

“未来十年,人形机器人将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。” 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所言,北京正以 “技术策源地” 的姿态,推动中国从 “机器人应用大国” 向 “机器人创新强国” 跨越。随着具身智能技术与 AI 大模型的深度融合,北京有望在 2030 年前构建 “全链自主” 的产业生态,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提供 “中国方案”。

(本文综合自环球网、北京市经信局、北京市发改委等权威信息源)